站点图标 新欧网

中国男人不如西班牙男人有魅力?!

不得不说,现如今,有“一小撮”华人女性,心中确实存在一种“中国男人不如西班牙男人(或西方男人)有魅力”的观念,毕竟,在跨种族婚恋中,西男中女的现象远多于中男西女。

有一种观念这样解释,西班牙男人更懂得如何“取悦”女性,比如在当地的两性文化中,“讨女人欢心”是男人从小就须要研习的课题,没人对此以为“耻”,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加上开放的性关系和社会中强大的男欢女爱文化,在姿态与表达方面,西班牙男人对女性采取强有力的“爱情攻势”是十分自然而然且得心应手的。

反观中国男性,在各种传统文化的“束缚”下,采用“曲线救国”的求爱策略,如:偷偷送小礼物、发个嘘寒问暖的微信短信、烧个好菜扮装成暖男等等,让一些热衷追求“轰轰烈烈”情爱形式的中国女性觉得仅有些许感动,实则是:温吞水、不过瘾。

另外,从生理特征方面来说,中国男性(或亚洲男性)第二性征不强烈——譬如缺乏宽阔的肩膀、双臂较细、肌肉不发达、身材不高大、胡须不浓密、面部线条不凸出等等(这些都有争议,因为并非所有中国女性都以这些特征为前提寻求异性),但基于此,对于追求“阳刚型男”的一些中国女性而言,西班牙男人(或西方男人)也许更“合适”。

要解释的是,这都流于表象,也和大众社会对这种现象的刻板认知有着一定的联系。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魅力”之外,也暗含“实力”之意!

比如,在特定的环境中,西班牙男人和中国男人相比,身处主流社会,掌握的人脉、社会资源远比外国人要多很多,对于事业心强、有想法的女性,是很有吸引力的,这其实也无可厚非。

还有,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男性要有担当(俗称“顶梁柱”),虽然西班牙(或整个西方)也有对男性诸多的社会家庭要求,但相比中国而言,在两性关系中,一直在被弱化(可能被女权文化所逐渐消解);想当然,“承担”被强烈的期待,自然而然地要求中国男性在同样的时间、精力和基础之上,要做出更大的“成绩”,但也抵消了其它方面的成长,而恰恰就是这些“其它方面”,可能是西班牙男人“异军突起”的重要因素。

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强势存在,即便有些人对于“西方”这个概念作出了几个层级的分类,比如:北美、北欧、西欧、南欧、东欧等地域性或过时的政治性划分,但基于普遍意义上的“西方”,从福利、政治制度、社会构造等类别的确立,让中国女人潜移默化地受这类亚文化(请原谅这里使用这个词)规律性流动的波及——尽管不能说中国女人会随波逐流,但受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好比一个人样貌气质出众,会被大家说成“很洋气”,久而久之就会潜移默化的接受并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认同。

有趣的是,尽管中国女性越发“强势”,但和女权文化“更发达”的西班牙相比,她们更容易对异国情侣妥协,就笔者所结识的几位和西班牙男性结合的中国女同胞,大都为了心爱的另一半,远渡重洋,来到西班牙,很鲜见西班牙男人为了他们的妻子“滞留”在遥远的东方国度或第三国家;很多在中国国内取得事业上优秀业绩的中国女性,在想到一些传统语境中毫无妥协味道的语词,如“剩女”等,所以,权衡利弊之后,不得不做出特别现实的选择。

可以这样说,在满足了“标准线上”的情爱需求后,中国女性会不自觉的解构、消化掉对于另一些方面的“不满足”,通常,她们愿意称之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所以,说到底谁更有魅力,其实是个伪命题!

很多“国男”不受待见,在一些崇尚“西方口味”的中国女性心中,还衍生出了各种“学说”甚至是“真知灼见”。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班牙男人在感情上的开放、注重外在表达、现时性,让中国女性觉得“趣味、快乐”;毕竟他们的感觉很随意,着重打造一种“两性欢愉的轨迹”,如果抓住了就可能成就一段好姻缘,错过也就错过了,他们不会后悔回头找。大多数西班牙男人感情的线条很清晰、很明了,读起来不累(反例是:某些对中国男人“青眼有加”的西方女性总说:搞不懂他们在想什么)——喜欢就是喜欢,直来直去,让中国女人看得明白、读得透彻,对感情他们不怀念、不留痕迹,尊重,但也不强求。

相反,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下,中国男人及其家庭的恋爱、婚姻观显得很有问题。

多少年来,父母口中的:“有个好家庭——有个好工作——就有好姑娘!”三点一线方程式,其根本原因在于“男权文化”依旧占据上风,如同所谓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几近于扯淡。(讽刺的是,当下中国这种状态的婚姻依旧大行其道,谈恋爱如同谈生意,婚姻“返祖现象”越演越烈!)

此外,父母一代(50后、60后此阶),尽管每每提及“男孩子要主动一些”、“学会心疼女孩子”等,但他们的隐性心态更愿意让自己的儿子,使用“硬条件”来获取女性的青睐,比如:车、房、财产等等,忽视了男性该有的对女性情绪上、心理上的关爱体贴,更无视了“举案齐眉”的优良传统。

究其原因,有体制、社会、家庭的“不当举措”,也有“去其精华、取其糟粕”的反传统继承,更有各种“千奇百怪”社会运动而发生的“习惯性的文明自我摧毁”……

如老电影《霓虹灯下的新哨兵》,其主角之一的排长陈喜,在一个特写镜头中的“挥手告别”,被解读为“资产阶级情调”;随即,在那十年的“特殊时期”,男女亲吻被称之为“搞西洋”,这一表达情侣浓浓爱意的动作,成了“牛鬼蛇神”;可笑的是,那时适逢中国社会生育率最高峰,在“人多力量大”的口号下实现了人口大跃进,可最基本的情爱表达式——“嘴对嘴”却遭到扼杀;结果“只性交、不接吻”成了彼时中国社会最诡异的“两性景象”。

推而论之,在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父亲母亲”,绝然不可能给孩子提供优质的现代人性教育以及经验充足的、有终极关怀价值的爱情智慧。
就这个角度而言,“激情澎湃的爱恋”、“幽默缠绵的调情”、“举止适当的暧昧”,这些情爱招法不可能在中国男人身上生根发芽,于是,终成了让无数的中国女性向往、追求却又伤心离别的“井中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中国男人在无法自控、无章可循中主动“放弃”了浪漫情人这个角色。

写到这里,自觉可能会掀起一次颇具声势的反击“中国男人无魅力文章”的口水抵抗运动,但与此同时,“一小撮”西方女性对中国男人的“热爱”与“追捧”,让“中西魅力比拼”中呈现了更加暧昧与混乱的景象。

基于所谓的“中国男性边缘化”效应,中国男人魅力的争论话语建立后,亟需一个来自“西方女人”的最高读解,用来照亮“饱受摧残”的中国男人的“自卑容貌”,如当下中国媒体十分“热衷”报道“西方女性眼中的中国男人”这类话题,赚取眼球与阅读量,或门户网站喜欢“组图”一下“中国男人与西方女人婚礼”等等。

中国女人嫁给西方男人不新鲜,换言之,西方女人嫁给中国男人才新鲜,颇有“狗咬人不新闻,人咬狗才新闻”的味道;而且,大都会被笼罩上一层神奇爱恋的色彩,让“高大上”的西方女人,通过一点一滴,不断挖掘出她所嫁的中国男人身上的优秀之处。
好在,恰恰是这股“正能量”,让中国男人身上的隐性魅力被不断的发现。
事业上的进取心、勇于承担、更大的付出和牺牲、坚忍——这些不易通过外在表达的优秀品质仍然在部分中国男人身上得到体现,如果说中国女人喜欢“借势”西方男人来获取一些中国男人无法给予的某些渴求,那么,西方女人则更擅长“造势”来推介中国男人身上的闪光点。

诚然,一部分中国男人会通过时间的沉淀,会越发成熟,积累起来财富、经验和智慧,尽管从某种意义上他们依旧不那么“高大威猛”、“棱角分明”,但成熟的、散发睿智魅力的中国男人眼神里会凝炼着自信与威严,嘴角泛起豪迈的微笑,让一部分聪颖的中国女人再次看到她们男性同胞的优秀之处,在向西的潮流中,回归似曾相识、而近在咫尺的东!
(生活通原创 作者:沐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