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旅欧青田人的历史足迹–早期旅欧青田人

  青田人到欧洲谋生最早的记录见于民国廿四年《中国年鉴》(英文版),“前在十七、八世纪,就有少数国人循陆路经西伯利亚前往从商。初期前往者以浙江青田籍人为多,贩卖青田石制品。”根据权威的《中国年鉴》记录,青田华侨历史有三百多年。

  《华侨经济年鉴》记载,“清光绪年间,到意大利定居最早者为湖北天门人及浙江青田人”,“我国人移民至中欧者在满清末期即已开始,初期到德国的是浙江青田人及山东省江湖艺人”。《青田县志》记载,“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方山奎岩庄出国者76人,少数赴欧,多数去日本”,“光绪十四年(1888年),魁士村占阿有赴法经商”,“光绪廿三年,小岭南木宕留甘木,到英国、荷兰经商”,“光绪廿四年,方山裘山村季富典赴俄国销售石雕”……。

早期旅欧青田人到欧洲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陆路;一条是海路。陆路经西伯利亚到莫斯科,然后再转赴西欧各国。海路是由上海乘轮船,经香港、新加坡,过马六甲海峡,绕道好望角,抵达欧洲。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后,则过运河入地中海,至法国马塞或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然后分赴欧洲其它国家。沿陆路到欧洲,一般需要几年的时间,如今,前辈们的足迹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我们无法想象他们所历经的艰辛和苦难,再也难觅他们当年的踪迹。走海路大都在十九世纪之后,当年在上海十六浦就有人专做“包客”生意。所谓“包客”生意,就是今天的“偷渡”,“包客”也就是今天的“蛇头”。包客们买通远洋货轮的水手长,然后偷偷地带入船中,藏在煤仓、蔬菜间或者就躲在水手长的卧室。据一些老华侨回忆,二十世纪初,上海“包客”的生意十分红火,出国者交给300银元,他们便可把人“送”出国。据梅旭华先生《试述早期华人移民荷兰》一文记述,“许多老华侨回忆,青田杨定杰、温州陈鹤鸣和文成胡进超是当时上海著名的包客”。今年已经百岁的西班牙老华侨金光奎就是由青田“包客”办“出国”,从上海乘座法国轮船到法国的马塞的。从上海到欧洲,当时,一般需要一个多月。

  青田人旅居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青田人到欧洲的高潮时期,是在二十世纪初。二十、三十年代,青田山口、方山、油竹、阜山一带出国已成风潮。当时,青田人已遍及欧洲各国。中国当代著名报人邹韬奋1933年8月流亡欧洲时,记下了大量当时“旅欧青田人”的情况。1933年8月28日在瑞士的《出了世界公园》;他写了当时旅瑞士和德国的青田人,1933年9月29日在法国写了《在法的青田人》专题;1934年5月14日,在《游比杂记之二》中写了旅比利时的青田人;1937年5月27日,在阿姆斯特丹《荷兰的商业首都》一文中,他写了当时旅比利时的青田人,……。这是欧洲华侨史上,第一次有人对华侨有过这样系统、全面和生动的记述。“在瑞士的中国留学生从前有60多人,现在只有二十来人。此外便是来来往往的中国青田籍的小贩约百余人”,“(青田人)不到十年,竟布满了全欧!最多的时候有三、四万人,现在也还有两万人左右,在巴黎一地就近两千人(1933年)”,“在安特卫普(比利时),当水手的有百余人,青田小贩来来往往的也有四、五十人”,“在荷兰的华侨约近三千人,其中有粤人,有青田人,以青田小贩为最多”……。

  由于韬奋先生是当时中国著名的文人,专栏作家,他对青田华侨的描述“入木三分”,很是“引人注目”,于是,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强烈反响,青田华侨也从此名闻天下。

早期旅欧青田华侨

  为什么在我写的许多有关“海外青田人”的文章中,总是经常提“早期旅欧青田人”,而不是说“早期旅欧青田华侨”,“早期旅欧青田人”和“早期旅欧青田华侨”有什么区别?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似乎有些关系到旅欧青田人的特性问题。所谓“华侨”就有“侨居”的意思,汉语词典里“华侨”的定义是“居住在国外的中国人”。旅欧青田华侨应该是指那些旅居在欧洲的青田人,而那个时候到欧洲的青田人几乎没有人想着将来要留在欧洲。他们出身农民,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他们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离土不离乡”,他们到欧洲就是为了要赚钱,赚了钱就回家买田买地。他在本质上就是青田人,一个在国外漂泊闯荡而始终“心系故土”“落叶要归根”的青田游子。所以,我把他们定位在“早期旅欧青田人”。

  这一特性,决定了早期旅欧青田人的两大特点:一是早期青田人旅欧都是清一色的男人,那个时候到欧洲有数万青田人,但是没有一个是女人,没有一个是夫妻结伴而行的。二是很少有人愿意学语言,尤其是那种生性勤快的青田人。那个时候,如有人想学语言,就会被自己的老乡看不起,就有人骂你“番邦烂”,就会被青田人孤立,……。

  由于早期旅欧青田人的这两大特点,也就决定了早期旅欧青田人一生艰难和苦难的命运。一是由于没有语言,只能从事最艰辛的最低等的“挈卖”生意,只能四处奔波,四海为家;二是辛辛苦苦赚了一点血汗钱,就寄回家,或者干脆回家买田地盖楼房,结果中国解放后成了地主,成了“阶下囚”,一辈子蒙受了巨大的苦难,甚至还祸及了他们无辜的子女。

  也由于早期旅欧青田人的这一特点,虽然青田人旅欧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但是以后留在欧洲的青田华侨并不是太多。缺少在海外发展的长远发展观念,因此,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老一代青田华侨在欧洲成为商界巨贾的实属凤毛麟角。

历尽艰辛旅欧青田人

  二、三十年代旅欧青田人比较集中在法国和荷兰。因为他们大都是搭乘法国和荷兰的轮船到欧洲的。

  当时,法国巴黎的里昂火车站一带成了早期旅欧青田人的汇集之地。原因是,他们都是从法国的马赛港上的岸,从马赛到巴黎,这里是必经的车站。韬奋先生在他的游记中记录道,“这班人由中国出来,当然没有充足的盘缠,都是拼着命出来的。到了马赛,往往腰包就要空了,尽其所有,乘车到里昂车站,到了之后,已是一个道地十足的光棍,空空如也。在马路上东张西望,便有先到的青田人来招待他去暂住在青田人办的小客栈里”,“他们生活的俭苦,实在是欧洲人所莫名其妙,认为是非人类所办得到的!”“巴黎里昂的附近有几条龌龊卑陋的小巷,便是他们的丛集之处。往往合租一个大房间,中间摆一张小桌子,其余的地板上就是铺满着的地铺”,“每日提着箱奔跑叫卖,必须赚得到一个法郎(就法国说),就是等于中国的两毛钱,每月即等于中国的六块钱,倘能赚到三个法郎,每月即等于18元,这在他们本乡固不必想,即在今日的中国,在他们这样的人也谈何容易”,“这班青田人干着牛马的工作,过着犬马不如的非人的生活”,“(早期旅欧青田人)的含辛茹苦的能力,颇足以代表中国人的特性的特征”…….。这是韬奋先生对早期旅欧青田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早期旅欧青田人开始是卖一些家乡带去的青田石雕,卖完了以后,就是在当地买一些小工艺品以及皮带之类的东西,此外,就是擦皮鞋,有时,运气不好,碰到不好的人,非但拿不到钱,还要挨“皮鞋”踢。所以,也有人自嘲,“华侨是皮鞋踢”。除此之外,也有青田人在荷兰做水手,卖“花生糖”。 “(早期旅欧青田人)不懂话(指当地的语言),不识字,不知道警察所的规章,动辄被外国的警察驱逐毒打,还莫名其妙!当然更说不到有谁出来说话,有谁出来保护……”。由于当时旧中国的腐败和落后,早期旅欧青田人历尽了艰辛,经受了人们难以想象的种种苦难。

  旅欧青田华侨的历史确实是一部艰难创业的历史,是一部沾满了前辈血和泪的苦难的历史。

巴塞罗那 麻卓民

Powered by XINOU

网络文摘

是的!早期青田人是因为这个原因出国的…

2015-7-20 10:31:06

网络文摘

土生土长的西班牙首饰品牌,你没买过?

2015-7-20 12:18:54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